科学家的故事

比如,陈景润撞到大树上,反问:你为什么撞我?

在被中国淘汰的科学家-强震撼,强求置顶!!!

科罗拉多的秋天是美丽的,湛蓝天空中的云白使你的内心无法有丝毫杂念。在黄昏的天际,
夕阳总会给远山的顶峰涂上一层淡淡的绛红色彩,如同一个清醇少女无意识的浅浅的微笑。

美国很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经过数十年对环境的综合治理,早期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
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等后遗症,基本上得到了医治。“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把自己活动的
范围逐步扩大到了全球,这些执着于公益事业的自愿的献身者总是面带微笑、态度诚恳地告
戒人们:“人类
和动物只有一个地球,失去绿色的保护屏障,人类和动物都会变成一堆活化石。”他们不善
于说教,总是乐于和你倾心交谈;当俄罗斯在公海海域倾倒核废料时,他们立刻乘船前往,
进行顽强的、不妥协的抗议,直至最后达成相关的协议。

在这里,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一个桃源明所描绘的“室外桃园”的地方,却有一个具
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机构,主要是对超导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进行技术攻关。领导
这里的超导实验室的,是一个52岁的中国科学家王XX,他原来在上海的一个研究所工作,
1998年全家移民美
国,现在是美国永久居民,年薪20万美元的高级研究员。

和他是在华盛顿认识的,虽然我是搞原子能工程的,但彼此还是很快找到了共同话题,
成了忘年之交。当时他惊讶我的年轻,感时伤怀的苦笑着说自己已经老了却成了异国公民。
当话题到了为什么出国时,我们都沉默了。

夏天过去了。秋天,应这位前辈的邀请,我独自来到了科罗拉多他工作、生活的地方。

他居住的是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那种居室:两层的建筑格式,一层是主客厅、工
作间、健身房、卫生间和厨房,二楼是家庭成员的卧室并兼带一个很大的阳台;在院子里还
有停车房。在美国,似乎没有人会在意这些。人们关心的不是你住多大的房子,你有多少存
款,并把这些作
为评价你成败与否的标志;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你如何才能获得社会的尊重,享受自由
,保持健全的人格。虽然美国是一个商业社会,但人们更尊重的是有首创精神的人,美国人
常说:“不要总是去买卖别人制造的东西,重要的是自己发明创造的东西。没有自己的创造
发明,有一天我
们就会变成完全依赖他人的乞丐。”这好象印证了一种流行的说法:美国人善于创造,日本
人善于模仿,德国人善于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研究然后创造出惊人的“日耳曼式的精密复杂
的系统”;而中国人,更乐于坐享其成。

使我惊奇的是,走进他的家好象回到了中国:客厅的正面墙上挂着齐白石画的灵性十足
的虾,高级音响播放的是《牧童》的笛子独奏曲。置身在这种气氛中,我感到眼睛有些微微
发涩。远在海外的人,也许都有这样的感受:不管在国内有多少牢骚不满,但一但离开了,
无论在哪里,想
起那片土地心就会抽紧发颤。

这次的话题再次说到为什么出国时,老王迟疑了一下,便激愤地讲述了起来:

我原来在上海某研究所从事新兴科学超导材料的研究工作,因为受到不公平、不合理的
待遇,所以愤而出国。小老弟,你也知道,我现在领导的是一个美国超导实验室。

我原来所在的那个研究所,设备、条件等方面还说得过去,虽然技术指标比美国落后,
但也不是“一穷二白”根本不具备科学研究的物质基础。可是那里的人际关系复杂极了,糟
糕透了。别看大家都是知识分子,照样拉帮结派,明争暗斗。有些人说是学者、科学家,还
不如说是政客。
说他们在搞学术,不如说他们在搞权术。我刚从外单位调到这个研究所的时候,还不知深浅
,一脚踩下去,不知道得罪了哪方尊神。知识分子嘛,总是一付虚伪的面孔,“喜怒不形于
色”,平常见面笑容可掬,转过脸就给你下套子,可我还以为大家对我不错,自己人缘不错

作者: 222.133.101.* 2005-1-8 23:14 回复此发言

--------------------------------------------------------------------------------

2 被淘汰的科学家
。没想到背后竟
有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向我桶刀子。而且无影刀,让你感到痛却看不见也摸不清。

我插话道:这有点象金庸小说中那些善于暗算人的小人,最常用的方法是暗器和下毒。

老王说:你这个例子很生动很贴切。

他接着讲道:

有一次,我接到邀请到外地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这个会有外国专家作报告,不用花外汇
出国就能进行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可我拿着对方的邀请函向研究室
主任请假时,他竟然不同意,“理由”还冠冕堂皇:“现在经费紧张,压缩行政性开支。有
些会能不参加就
不参加吧!”

这次会议没能参加,我失去了一次和国内外同行交流的机会。我的研究课题是:为什么
超导陶瓷一类的新物质会超出人们已经掌握的常识在高温时成为超导状态。这是需要一笔经
费的。预算早报上去了,可是一拖再拖,过了好几个月也没有下落。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又
被室主任“压缩
”掉了。这使我很生气,就和室主任顶了几句嘴。

事后,研究室的副主任把我请到了他家里,对我表示出非常关心和同情的态度。他一面
给我斟酒,一面对我说:“XX呀,你还蒙在鼓里呢!那是老X背后尽给你小鞋穿,他是有名
的武大郎,容不得别人比他个子高。”

“为什么?我又不想当官,和他有什么利害冲突?”

“咳,这你还不明白!你调来的时候不是先找的我吗?武大郎认为你不是他的胞弟武松
,而是我的人,也就是他的冤家对头西门庆了。”

“莫名其妙!”虽然副所长讲话就象黑社会老大,但我还是耐着性子听着。

“为你的事,我和武大郎争了好几次了。”

其实,我听人说起过,正副主任在文革年代是互相对立的两派,学术观点也不一致。说
实在的,对这种拜占廷式的勾心斗角我天生就很反感。但我希望副主任能帮帮忙,把经费批
下来。

“这个嘛,还得等等。”副主任呷了一口酒,一付歪瓜裂枣的为难相。“所里不久就要
调整领导班子了。在这之前,怕是什么事也办不了。现在的所领导不过是一个过度班子,临
时内阁。给他们说了也不顶用。以后我一定帮你说说。”

我相信了副主任的话,对他的关怀由衷地表示感谢。

过了一段时间,所领导班子果然重新调整了。民意测验时我投了副主任一票。结果副主
任当选了,而作为“平衡”,室主任当了学术委员会的主任。这样的安排,不过是打着“民
意测验”的上级内定。

我是远离官场的人。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课题研究上了,已经发表了许多论文。其中一
篇被美国一家权威刊物转载,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你可以远离官场,但无法离开学术职称。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人人都是沿着实习研究
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的阶梯拼命往上爬着。越往上越困难,因为工资总数额
的限制,数学支撑呈上尖下大的金子塔形。高居塔尖的,往往不是纯粹的学者、科学家,而
是有官场背景有
披着学术外衣的人。

我插话道:这好象是中国的特色。国内总是强调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其实更多的是官
位笼络人,权力腐蚀人。官场作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结合点,已经成了评价一个人成败
的唯一标准。其实,留人最根本的办法,是公正留人,廉洁留人。没有这个,我看连象样的
狗都留不住,何
况是人了!

老王说:问题就在这里!一个国家不怕你穷,就怕你没有公正廉洁,没有自强不息的奋
斗精神!整个国家的资源都围绕着官场虚耗,前景是很令人担忧的!我去德国的时候,听那
里的同行给我讲过这样的往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刚战败的时候,在冒着烟的废墟和瓦砾
中,德国人依然
自信沉着地行走着,没有丝毫的沮丧;在一个残垣断臂的屋子里,一个德国女教师依然象平

作者: 222.133.101.* 2005-1-8 23:14 回复此发言

--------------------------------------------------------------------------------

3 被淘汰的科学家
常一样给孩子们上课,每个孩子手里都举着蜡烛以照亮四周,其中一个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
,高声的朗诵着歌德的诗――

辽阔的世界,宏伟的人生;
常年累月,真诚勤奋;
周而复始,却从不停顿。
继承传统,又乐于创新
啊,这样又能前进一程!

当时美国的一个观察团看到这个情景时,震惊的说不出话来。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
极其坚强、真诚又充满创造性的民族,很快就会从战争的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德国战后
几十年的发展,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老王又继续诉说着他为什么出国的原因:

我的职称是助理研究员。按照我的实际水平和研究成果,理应评为副研究员。但是,第
一次没有我。

我没有象有些人那样大吵大闹或者暗中向学术委员会的专家们送礼行贿。学术职称并不
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有些人的高级职称其实是哭来的,闹来的,行贿行来的,拉
关系拉来的,滥竽充数,根本没有真才实学。我瞧不起这个。何况,在我们研究所里,比我
资格老的人有的
是。比如说老张是1965年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领导,职称问题始终得不到解
决。就是这样老资格的老张,第一次也没有评上副高级职称。

第二次还是没有我,也没有老张。我没有替自己申辩,但替老王争了几句:“老张都是
年过半百的人了,研究成果虽然不多,但那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谁不想多出成果呀,你不让
人家搞嘛!过去不让人家搞现在又嫌人家成果少,这难道合理吗?”

所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都没有表态,好象他们根本就没有听见我说了些我们似的,脸色
也有些不大好看。

老张听说我为他说了几句好话,竟感动得紧紧拉住我的手,几乎要流出眼泪来了。

“XX同志,谢谢你,谢谢你。我,我……”

“老张,别难过。”我赶紧安慰他道。“不就是说你成果少吗?我们合作好不好?你有
经验我年富力强,还怕搞不出点东西来?”

“好!好!”老张激动的连连点头。

我和老张通力合作,终于弄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物质中的磁性似乎总在超导上起着重
要的物质作用。

一年一度的职称评定工作,又在全所人员的关注下开始了。一阵紧锣密鼓后,平定结果
公布了。还是没有我,也没有老张,倒是两个工作时间比我们短、没有任何科研成果的两个
庸才评上了副研究员。究其原因,是由于那两位都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的私交甚好,主任本人
得到过两位家里
的各方面“关照”,说白了,他们都是一张网上的“黑蜘蛛”。

这一次,我无法再保持沉默了!

我直接跑到办公室去找学术委员会主任,当面指出职称评定的种种弊端。我是不会隐瞒
自己的观点的,我告诉主任说他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对我和老张不是歧视就是怀有
偏见。

听了我的话,这位主任没有做任何自我批评,只是用他那双阴森森的、总爱算计人的眼
睛盯住我,眼皮也不眨一下。

我以同样的方式盯着他。

这样对峙了两三分钟,他终于坚持不住败下阵去。慢慢合上了眼皮。

过了一会儿,他又睁开了眼皮,居然摇头晃脑地这样答复我:“你和老张……呀,我不
了解啊!怎么评呢?”

他要干脆什么都不说,根本不作任何答复,也许倒也罢了,我本来是打算提完意见就走
人的。但他这么一说,把我的怒火点燃了!我起身过去拉开办公室的门,就是要让全所都听
见我的声音:“这就是你的理由吗?什么叫不了解?我们都在一个所里,过去还在一个研究
室里,难道你真
的不了解我们?你是干什么吃的?你不是借机报复是什么!”

主任被说的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这时门外走廊里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学术委员会主任
脸孔红涨的向猪肝。

http://post.baidu.com/f?kz=8049036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8049036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5-10-26
强烈推荐《万物简史》这本书啊
万物的发现与研究的科学家们的精神以及有趣的故事很值得一看
嘿嘿 新浪有
http://book.sina.com.cn/nzt/edu/1110851897_wanwujianshi/
很好看...
介绍:本书2003年5月在美国出版后,连续数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最前列,荣登亚马逊网站2003年度十大畅销书之列,在年度科学图书排行榜中,本书更是勇夺桂冠。

精彩欣赏:
那个时候,人们感染上了一种了解地球的强烈欲望--想要确定地球有多大年龄,多少体积,悬在宇宙的哪个部分,是怎样形成的。法国小组的任务是要沿着一条直线,从基多附近的雅罗基开始,到如今位于厄瓜多尔的昆卡过去一点,测量1度经线(即地球圆周的三百六十分之一)的长度,全长约为320公里,从而帮助解决这颗行星的周长问题。

事情几乎从一开始就出了问题,有时候还是令人瞠目的大问题。在基多,访客们不知怎的激怒了当地人,被手拿石头的暴民撵出了城。过不多久,由于跟某个女人产生误解,测量小组的一名医生被谋杀。组里的植物学家精神错乱。其他人或发热死去,或坠落丧命。考察队的第三号人物--一个名叫让·戈丁的男人--跟一位13岁的姑娘私奔,怎么也劝不回来。

测量小组有一次不得不停止工作8个月;同时,孔达米纳骑马去利马,解决一个许可证问题。他最后和布格互不说话,拒绝合作。这个人数越来越少的测量小组每到一处都让当地官员们心存狐疑。他们很难相信,这批法国科学家为了测量世界而会绕过半个地球。这根本说不通。两个半世纪以后,这似乎仍是个很有道理的问题。法国人犯不着吃那么多苦头跑到安第斯山脉,干吗不就在法国搞测量?

一方面,这是因为18世纪的科学家,尤其是法国科学家,办事很少用简单的办法。另一方面,这与一个实际问题有关。这个问题起源于多年以前--早在布格和孔达米纳梦想去南美洲之前,更不用说有理由这么做之前--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

哈雷是个不同凡响的人物。在漫长而又多产的生涯中,他当过船长、地图绘制员、牛津大学几何学教授、皇家制币厂副厂长、皇家天文学家,是深海潜水钟的发明人。他写过有关磁力、潮汐和行星运动方面的权威文章,还天真地写过关于鸦片的效果的文章。他发明了气象图和运算表,提出了测算地球的年龄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方法,甚至发明了一种把鱼类保鲜到淡季的实用方法。他惟一没有干过的就是发现那颗冠以他名字的彗星。他只是承认,他在1682年见到的那颗彗星,就是别人分别在1456年、1531年和1607年见到的同一颗彗星。

这颗彗星直到1758年才被命名为哈雷彗星,那是在他去世大约16年之后。

然而,尽管他取得了这么多的成就,但他对人类知识的最大贡献也许只在于他参加了一次科学上的打赌。赌注不大,对方是那个时代的另外两位杰出人物。一位是罗伯特·胡克,人们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兴许是他描述了细胞;另一位是伟大而又威严的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他起先其实是一位天文学家,后来还当过建筑师,虽然这一点人们现在往往不大记得。

1683年,哈雷、胡克和雷恩在伦敦吃饭,突然间谈话内容转向天体运动。据认为,行星往往倾向于以一种特殊的卵行线即以椭圆形在轨道上运行--用理查德·费曼的话来说,"一条特殊而精确的曲线"--但不知道什么原因。雷恩慷慨地提出,要是他们中间谁能找到个答案,他愿意发给他价值40先令(相当于两个星期的工资)的奖品。

胡克以好大喜功闻名,尽管有的见解不一定是他自己的。他声称他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但现在不愿意告诉大家,他的理由有趣而巧妙,说是这么做会使别人失去自己找出答案的机会。因此,他要"把答案保密一段时间,别人因此会知道怎么珍视它"。没有迹象表明,他后来有没有再想过这件事。可是,哈雷着了迷,一定要找到这个答案,还于次年前往剑桥大学,冒昧拜访该大学的数学教授艾萨克·牛顿,希望得到他的帮助。

牛顿绝对是个怪人--他聪明过人,而又离群索居,沉闷无趣,敏感多疑,注意力很不集中(据说,早晨他把脚伸出被窝以后,有时候突然之间思潮汹涌,会一动不动地坐上几个小时),干得出非常有趣的怪事。他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也是剑桥大学的第一个实验室,但接着就从事异乎寻常的实验。有一次,他把一根大针眼缝针--一种用来缝皮革的长针--插进眼窝,然后在"眼睛和尽可能接近眼睛后部的骨头之间"揉来揉去,目的只是为了看看会有什么事发生。结果,说来也奇怪,什么事儿也没有--至少没有产生持久的后果。另一次,他瞪大眼睛望着太阳,能望多久就望多久,以便发现对他的视力有什么影响。他又一次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虽然他不得不在暗室里待了几天,等着眼睛恢复过来。

与他的非凡天才相比,这些奇异的信念和古怪的特点算不了什么--即使在以常规方法工作的时候,他也往往显得很特别。在学生时代,他觉得普通数学局限性很大,十分失望,便发明了一种崭新的形式--微积分,但有27年时间对谁也没有说起过这件事。他以同样的方式在光学领域工作,改变了我们对光的理解,为光谱学奠定了基础,但还是过了30年才把成果与别人分享。

呵呵,有时间看的话 你会发现很多好玩的故事
拿来吹牛在好不过了...
第2个回答  2005-11-07
金冠之谜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 “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爱国者阿基米德

在阿基米德晚年时,罗马军队入侵叙拉古,阿基米德指导同胞们制造了很多攻击和防御的武器。当侵略军首领马塞勒塞率众攻城时,他设计的投石机把敌人打得哭爹喊娘。他制造的铁爪式起重机,能将敌船提起并倒转,抛至大海深处。传说他还率领叙拉古人民制作了一面大凹镜,将阳光聚焦在靠近的敌船上,使它们焚烧起来。罗马士兵在这频频的打击中已经心惊胆战,草木皆兵,一见到有绳索或木头从城里扔出,他们就惊呼“阿基米德来了”,随之抱头鼠窜。罗马军队被阻入城外达三年之久。最终,于公元前二一二年,罗马人趁叙拉古城防务稍有松懈,大举进攻闯入了城市。此时,阿基米德正在潜心研究一道深奥的数学题,一个罗马士兵闯入,用脚践踏他所画的图形,阿基米德愤怒地与之争论,残暴的士兵哪里肯听,只见他举刀一挥,一位璀璨的科学巨星就此陨落。
第3个回答  2005-10-26
买本书看看啊
第4个回答  2020-05-07

十个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小故事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风筝实验之后,富兰克林写了一篇《论闪电和电气的相同》的论文,阐述了雷电的本质,还提出了制造避雷针的设想,使建筑物免遭雷击。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

有哪些科学家的故事
居里夫人是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玛丽从小学习就非常勤奋刻苦,对学习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特殊的爱好,从不轻易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15岁时,就以获得金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19岁那年,她开始做长期的家庭教师,同时还自修了各门功课;24...

有哪些科学家为科学献身,他的事迹呢?
西班牙医生,文艺复兴时代的自然科学家,肺循环的发现者。1553年,他秘密出版了《基督教的复兴》(Christianism Restitutes)一书,在此书中,他用一元论的观点,并阐述了上述有关肺循环的看法。他的书,被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视为异端邪说,宗教裁判所对他进行缉捕并判处火刑。他拒绝放弃自己的观点,于...

关于科学家的故事有哪些?
1、哥伦布曾是海边的一个穷孩子,他热爱大海,渴望航行。航海的梦想鼓舞着他悉心研究地理,千方百计存照契机,他先后到葡萄牙、英国、法国,但均被拒绝,后来他得到西班牙国王支持,率领船队四次驶进茫茫大西洋,临近千心万苦终于发现了美洲大陆。2、司马迁写到魏国的历史时,听说秦为了灭掉魏国,曾引黄...

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1、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

科学家发明的故事18个
故事一:爱迪生为发明电灯,进行了上千次的实验,尝试了超过一千五百种不同的耐热材料和六百多种植物纤维。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在1879年发明了首个炭丝灯泡,其寿命可达45小时。随后,他继续改进技术,创造出寿命高达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故事二:牛顿在自家的果园里,边走路边思考科学问题,一不小心...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16个
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一):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科学家的小故事简短(二):牛顿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很喜欢动物...

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1、爱迪生 爱迪生是英国有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小时侯很刻苦学习的。有一次,爱迪生的妈妈生病了好几天,就叫爱迪生到菜市场上卖菜。爱迪生为了妈妈的健康而不上学了,去市场上卖菜,于是他想:“我带几本书去看,那不就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他到了菜市场上就是一边卖菜一边看书,他只集中精力地看书不管...

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的 故事 一:金冠之谜 国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 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

有关科学家的故事
有关科学家的故事1、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因为他有电灯、留声机、电影和蓄电池等一千多种发明成果,所以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魔术师”。爱迪生最大的功绩是发明了电灯,然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