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解脱是什么境界?什么是解脱?诚请开示。

如题所述

  解脱,是解除束缚和脱离束缚。解脱束缚,意味着自由。解脱因此便是自由,即是离苦得乐,没有烦恼、苦痛,是学佛所仰求到达的,是最高理想的实现。
依五乘教法,解脱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
  1、人天善法:能暂时解脱于贫穷、困顿、病苦等,暂时获得人天安乐(资财富饶、眷属美满、健康长寿、五欲自恣、禅定喜悦等);但仍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轮回之苦,仍然不免“天人五衰”等苦。
用修福满足欲望的方式,暂时解脱于苦。
  2、二乘解脱道:可以究竟苦边,免去轮回之苦,入无余涅盘,解脱于三界;但这样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三界自我消失,不再有三界我),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
方便称其为解脱。
  3、佛菩萨乘:究竟成佛!修得的是解脱色,常乐我净,能恒现于三界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究竟解脱!
  佛法的修行目标和法门 ,主要分为五乘教法,概要如下:
  1、人、天善法(主修 五戒十善),即道教、基督教、儒教等弘扬人天善法的宗教 ;
  2、小乘(二乘)解脱道:目标是断无明和烦恼(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不涉及无始无明和尘沙惑),实证五蕴假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实证人无我,破我执等,主要为自己个人离苦、解脱三界。
(极果是:阿罗汉、辟支佛。
但这样的修得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
  3、大乘佛菩萨道:目标是为了利乐众生,而上求佛道,破除无明和断烦恼(不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也在后来的修道中次第断除其随眠的种子);实证五蕴假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破我执等,却留惑润生、不入无余涅盘;并进一步实证实相心第8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并依此而次第进一步断除尘沙惑所知障上烦恼,转舍第八识阿赖耶识名为异熟识、无垢识,实证大般涅盘、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圆明、法报化三身,常乐我净,并恒以实证的光明智慧来利乐众生,乃至成佛后亦利乐众生无有穷尽,所以灯灯辗转相传,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解脱者的心境 证得诸法实相的境地,本不可形容,如从方便说,可用三事来表达:
(一)光明:明明白白的体验,没有一丝的恍惚与暗昧。不但是自觉自证,心光焕发,而且有浑融于大光明的直觉;
(二)空灵:那是直觉得于一切无所碍,没有一毫可粘滞的。如手摸虚空,如莲华的不着尘垢;
(三)喜乐:通身放下烦恼的重担,获得从来未有的轻安、法乐。这不是一般的喜乐,是离喜离乐,于平等舍中涌出的妙乐。
解脱者的心境与常人不同
一、不忧不悔:圣者是没有忧虑的“心安理得”。
二。不疑不惑:证解脱的,由於真性的真知灼见,从内心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为他人的舌头所转。
三、不忘不失:於所悟的不会忘失,如不会忘记自己一样。在任何情 况下,都能直捷而明确地现前。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解脱的基本方法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
(一)修戒
  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
1.身业类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2.口业类有四种:不两舌挑拨、不恶言谩骂、不淫词艳语、不散乱杂话;
3.意业类有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净,才能把心摆得平稳。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定便是心的收摄,所以禅定的名称叫作禅那。修定的人最好先由静坐人手。静坐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要有寂静的环境;其次,要有平静的心境;
第二,要有一个平稳的坐姿。不论单腿盘坐、双腿盘坐,或交叉盘坐都可以,目的只在平衡身体重心,保持不倒的坐姿。要是老人,腿脚不便,也可不盘而两腿垂地。
第三,两眼的视线,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处之一点,不注意它,也不放弃它,否则,不入昏沉便会散心。眼睛如觉不适,也可暂时闭上后再微启。
如果有些人不习惯静坐,心太散、意太乱,静不下来,那就另修礼拜、读诵、忏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门,这是依赖佛菩萨的他力,提携接引我们本具的自力。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药;定的作用,像是调补的药;慧的作用,像是指导生活的知识。治了疾病,强了身体,还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通常把慧的来源分为四类:闻慧、思慧、修慧、证慧。从听法(包括阅读)而得到的智慧,称为闻慧;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后,所得的心得,称为思慧;再将自己的心得,从事于实际的践履,从实践中所得的心得,称为修慧;若能亲自体验到了这种心得的本来面目,便是证慧。
温馨提示:内容为网友见解,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解脱,应该就是离苦得乐。依五乘教法,解脱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

1、人天善法:能暂时解脱于贫穷、困顿、病苦等,暂时获得人天安乐(资财富饶、眷属美满、健康长寿、五欲自恣、禅定喜悦等);但仍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轮回之苦,仍然不免“天人五衰”等苦。
用修福满足欲望的方式,暂时解脱于苦。

2、二乘解脱道:可以究竟苦边,免去轮回之苦,入无余涅槃,解脱于三界;但这样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三界自我消失,不再有三界我),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
方便称其为解脱。

3、佛菩萨乘:究竟成佛!修得的是解脱色,常乐我净,能恒现于三界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究竟解脱!

不知您想了解的是哪一种解脱??

补充: 佛法的修行目标和法门 ,主要分为五乘教法,概要如下:
1、人、天善法(主修 五戒十善),通道教、基督教、儒教等弘扬人天善法的宗教 ;
2、小乘(二乘)解脱道:目标是断无明和烦恼(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不涉及无始无明和尘沙惑),实证五蕴假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实证人无我,破我执等,主要为自己个人离苦、解脱三界。
(极果是:阿罗汉、辟支佛。
但这样的修得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举个不恰当的譬喻,就像是永远永远永远的昏迷了,不再苏醒过来;昏迷的状态没有知觉,当然无苦,却也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凡夫死后必定会产生中阴身去投生,重新产生意识觉知。但定性二乘极果 入无余涅槃可以不再有这个现象,死后就消失在三界,不再出生中阴身,也不再现起意识觉知,也就永远离苦;所以他们还是圣者!)
举个例子,来譬喻二乘的修行:餐桌上有一杯很脏很脏的水,怕它污染餐桌,就把” 杯子+里面的污水 “全部放进垃圾袋中,打包、扎起来、扔掉,这样就不会有污染了。(大乘的修行,对比见后文))

3、大乘佛菩萨道:目标是为了利乐众生,而上求佛道,破除无明和断烦恼(不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也在后来的修道中次第断除其随眠的种子);实证五蕴假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破我执等,却留惑润生、不入无余涅槃;并进一步实证实相心第8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并依此而次第进一步断除尘沙惑所知障上烦恼,转舍第八识阿赖耶识名为异熟识、无垢识,实证大般涅槃、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圆明、法报化三身,常乐我净,并恒以实证的光明智慧来利乐众生,乃至成佛后亦利乐众生无有穷尽,所以灯灯辗转相传,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极果是:佛世尊。
但这样的修得的是解脱色,常乐我净,能恒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对应前面的例子,来譬喻大乘的修行:餐桌上有一杯很脏很脏的水(本来可能会污染餐桌),但我们不是就简单地把它包扎起来扔掉;而是通过种种方法,把这杯水里面的粗重污染杂质先沉淀、去除(实证二乘解脱道的五蕴空相”人无我“),然后再把去除粗重杂质后的脏水,继续不断不断过滤,最后再把脏水,还原为一杯清澈透明的纯净水(佛地无垢识),这样也就不会污染餐桌了。非但没有污染,还可以用来清洗餐桌了!。(虽然结果同样是没有污染,但这两者结果内涵的差距和耗费的辛劳过程,却岂止是天地悬隔?!这就是为什么二乘解脱证初果后,只需要1生(最多7次人天往返)就能成就,而大乘佛菩提道却要3大无量阿僧祇劫成就;果不同,道亦不尽相同,所以《法华经》云,二乘解脱极果只是化城。))

般若智慧,就是对应其中的 ”实证实相心第8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 的环节,也就是对应唯识五位中的”见道通达位“ 。般若智慧,只有在大乘佛菩提道中有,属胜义谛;二乘解脱道中没有般若智慧(二乘圣者证世俗谛,只是实证意识心等前6识虚妄,实证五蕴空相以及空、无相、无作三三昧等;只是了知有本际第8识恒存,所以入无余涅槃不是断灭,但没有亲证);其余人天善法中更没有般若智慧(为修善和世智辩聪)。
般若为从解脱道转进迈向佛菩提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再后面修行依托的根本!所以《金刚经》云:”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就是因为:再后来成佛之道的修行,都是依托般若智慧”实证实相心第8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为前提和根本的。

以上仅是末学个人浅见,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您参考;若有更符合经教、更如理的答案,请以其为准。追问

“苦”与“乐”有分别么?佛与众生有分别么?“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追求解脱,已经不解脱了。所以佛说无一法可说,无一众生可渡。如是究竟,不可思议。

追答

1、“苦”与“乐” 主要是指第6识意识心所领纳的苦受与乐受,当然有分别。第8识唯有舍受,而且在佛地前没有别境心所,则不予苦、乐相应(方便可以说,“苦”与“乐”没有分别)。

关键 :你认为谁是真正的你?!第6识意识心 ;还是第8识 ?!

2、佛与众生,从理上没有区别,所以“心(第8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但从事项上(譬如呈现的五蕴身、意识、智慧境界)有差别 ,所以有凡夫和圣者,以及菩萨52阶位 ;所以,《金刚经》云”一切贤圣,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像《大般涅槃经》的譬喻:众生的真如圆妙本心第8识如来藏心体就像是太阳,但是被种种五蕴乌云遮蔽了,不能显发;随着五蕴乌云的不断消散,则日益显发,所以有菩萨52阶位;直至成佛,太阳究竟显发!

3、“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追求解脱,已经不解脱了。这样说落入诡辩中!
(1) 对修二乘解脱道的定性声闻极果阿罗汉来说,您这样的说法,或者勉强能说得通,”不能以出离想,获得最后的出离“。但阿罗汉之前都是有学:初果须陀洹 还是要迈向二果 薄贪嗔痴,再迈向三果 断五下分结,再迈向四果阿罗汉 ...都是在不断追求解脱的;阿罗汉 是无学,若再”追求解脱,已经不解脱了“。您怎么说,难道已经是无学阿罗汉了么?
(2)但对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萨来说,就更复杂了。依据四弘誓愿的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但如何真正才能渡众生呢?就是让众生解脱,离苦得乐。但如何才能让众生解脱,离苦得乐呢?就是自己能够先解脱。所以菩萨要追求解脱,而且是追求真正的解脱(不仅仅是二乘的方便解脱);菩萨追求解脱,不是仅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众生。所以菩萨一直有善法欲的法贪不断(即不断追求究竟的解脱,成就解脱色),直至成佛才不再继续追求,因为已经究竟了知、究竟解脱!

4、佛说无一法可说,无一众生可渡。

这就是从理体上说的,不可落入文字上,而生误会。佛有法、报、化三身 ,这里的佛 ,是指真佛(法身佛)。而众生的第8识如来藏心本自圆妙具足,又何须度化?(类似于《 坛经》说的,非修,非不修!)

以上仅是末学个人浅见,不一定完全正确,仅供您参考;若有更符合经教、更如理的答案,请以其为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0-11
朋友 道安!

解脱境界,若以佛经名相最简洁的说明,即是(这里只谈小乘解脱道、大乘佛菩提道先且不谈):

第七识末那识安住於无明漏永尽、不再令烦恼障现起的心境,即是解脱境界。

证得此境界以後,若不发起大乘菩萨心,这一生死後即能取证无馀涅盤,此後三界中永无自我存在,此乃解脱(二乘之极果、大乘之方便说)。

但是,光这麼说,恐怕太艰涩,必须说明第七识末那识的体性,学人们才更容易体会解脱境界。

在说明第七识末那识前,当然一定要了解第六识意识。可参阅後学先前答覆楼主的说明。今略说之:

第六识意识即是凡夫所知的自我,在五欲六尘中,不断追逐声色、领受苦乐的自我。每个心识皆有三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意识由於证自证分特别殊胜的缘故---能够反观自我是存在的、反观自我正在活在当下的,因此一定会认取自己是真实,此即是我见,也是无明的根本。

由於这个我见一直没有断除,第七识末那识就会将意识也当成是自己,授权给意识心去在五欲六尘中放任自恣,不断去薰染烦恼种---如贪嗔痴慢疑等。

第七识末那的功能,即是恒审思量、处处做主、作决定。由於末那识一值广泛的攀缘整个神经传递的讯息(包含影像、声音、触觉等),所以在五欲六尘中并没办法像意识那样能够很清楚的认知、了别每个细节,只能很粗略的知道接触的讯号,也就是法尘,是否有变化,一旦有变化,立马让意识去做更细腻的分别,了解情境如何。

末那识除了遍缘诸法,任何行为都是由他作主,而非意识。举几个例子说明六七识的运作:

譬如当我们正在浏览网页时,此时意识大部分专注在网页的内容,而末那配合著意识,让眼球转动、不断地调整聚焦、才能逐步的看下一段、下一页的内容;不仅如此,末那识也一直注意著身体触觉的变化、外界声音的变化,当背部、腰部因为固定姿势一段时间後,压迫神经而导致略麻略酸,末那就会提醒意识去注意一下,然後当下就会决定: 是否要调整姿势,有些人个性慵懒,就是懒得动,有些人受不了酸疼,换姿势的频率较高,这些都是个人末那识的习性有差别,而造成的行为现象。

那麼当我们发觉到口渴时,其实末那识一直都有注意著舌头上味觉的变化,但意识是不可能一直、或偶尔去注意的,试想: 当我们一般人看网页、网游、玩game时,还会特地留神去注意到嘴巴的味道吗? 这都是末那识在主导著,一直观察五感官神经传递讯号是否有变化,一旦变化到某个程度时,就会强迫叫唤意识去注意,看看发生什麼事情,当意识认知到是口渴了,此时当下就会决定: 是否先喝水? 还是继续浏览网页、打game而不理会? 这决定的,都是末那识。即便决定喝水了,喝的多寡的量,也都是由末那去控制、意识只是在旁观察是否喝足了。

此外,坐久了不止腰背会酸,脖子肩膀也会,若是打字久了,手腕也会痠,这些触觉讯息,一直都是由末那识去注意著,等到有比较大的变化时,才会提醒意识去注意,了知更清楚的细节,再决定是否要休息、还是继续,是否要扭动脖子、肩膀舒展一下、还是不理会继续当前的事物。

即便我们睡觉了也一样,熟睡无梦期固然没有意识,所以不知道自己在睡觉。 但是躺久了,麻痹的讯息还是会大到让末那识不得不唤起极少分的意识去注意,然後微微调整姿势、或翻身、或挪动,但这部分的行为,一般人是不会观察到的,毕竟此时意识很粗略、几乎不会动用到自证分去检视自己已经极少分甦醒了,更不会动用到证自证分去查觉到自己被末那识唤起了少分。

那麼,早晨赖床一样是意识与末那识的互动,当阳光起来後,早晨人声车声沸腾,这些眼皮上的色尘光影之变化、外界声响的变化,都会让末那识注意到而渐渐让意识甦醒、或者有些人是因为闹钟,瞬间的声响变化,会促使末那识快速的唤起意识去查觉发生什麼事情了,才再被唤起後的几刹那,知道是闹钟声。但是前者的话,当意识也知道自己醒来了,也知道该起床了,但决定要不要起床的,还是末那识,於是两个兄弟,就在那边磨阿磨,一个觉得应该要起床干活了,一个不想离开躺在床上的韵味,决定继续赖著,至於什麼时候才真的爬起,还是末那识决定,当末那识决定起床,就那麼个一刹那的决定,整个身躯机关就全部启动了。

在分享最後一个好了:

当我们男生们走在路上,特别是人多的街上路上,一般年轻青年的末那识大部分都是时时注意到是否有女性相关的光影或声音,只要眼识接触到类似的讯息,立马动起眼球去注意、对焦,然後叫意识去详细的分别: 特别是在女性脸部、身材上的了别。了知後,即能判别是不是美女,那是否继续多看几眼,也都是由末那决定,纵然学佛了,知道这样不太好,还是挡不住末那的决定,眼珠子就是无法抗拒的一直往那个方向对焦。

六七识的互动,这样略说几个例子後,大部分的学人若是读之没有理解错误,应该大致上能分出自己的意识与末那识的差异了,但是光是阅读是不够的,还得要自己去观察才能生起智慧。那现在回到主题,这六七识与解脱的关系为何那麼重要呢?

大家何不想想看,为什麼我们接触到各种花花绿绿的五欲六尘境界,不论是男女情欲、美食、艺术、风景等,都无法自拔的想去多领受些,甚至进一步去追逐更深层的享受,末那识一直停不下这种动力呢? 那麼,又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违背的境界时,譬如遭人抨击、诽谤、批评时,完全无法阻挡自己的嗔、脾气涌现起来,又当与同行同业的人交谈时,不论其领域是工程、游戏、普通学科、各种技能等等,都会很习惯的去比较高下,甚至想把对方压下去,已显自我高一等,此即是慢。诸如种种,生活中不断令贪、嗔、痴慢疑、怨恨、恼害、妒忌等烦恼现起、一直生死疲劳、停不下这种循环,即便这一生死了,下一世又继续循环,永无解脱。

这根本原因就是在於我见,由於意识打从我们一从娘胎出生,就会因为证自证分---反观自我是存在的这个功能,而认取意识为真实的自己,有了这个我见,就必然以意识为自我中心。由於意识有这样的见解、而且是非常坚固的认定著,末那识必定将意识也同样视为真实的自我,而配合著意识在生活中做各种决定行为。既然是以意识为自我中心,想当然尔,

为了意识自我,追逐美食、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才能让自我爽。
为了意识自我,追逐男女情欲、满足意识能够领受性器官、黏膜器官上的触觉刺激,

为了意识自我,追逐所谓永恒爱情,让意识能领受著被爱、被呵护的幸福觉受,
为了意识自我,追逐财富名利,让意识领受高生活品质的韵味,以及享受权力的待遇,
即便是追逐科学、医学、艺术,无非不是令自我满足某种觉受、成就感,都是为了意识心,

但是,很遗憾的,意识就只有一生而已、意识所领受的种种刺激、觉受、感受,也都只有一生而已,下一世又是全新的意识,又是从毫不识字、不认父母的新生儿意识开始。 末那识又继续误认意识为自我,继续为下一世的意识而努力著、奔波著,何其悲唉!(若此生造了恶业,下一生就不是在当人罗)

因此,解脱的关键还是在於意识,意识若是无法认清自我是虚妄的、虚假的、虚伪的,末那识为了意识而继续在五欲六尘中打滚奔波,这种势力是无法歇息的。

所以,如果要解脱,就在生活当中各种境界理,逐一去观察各种境界的虚妄、以及任何境界中都无真实不坏的自我,而意识其实只是用来观察、了知境界的工具。只要让末那识能够接受: 意识是假的,意识所领受的各种觉受也是假的、所接触的各种境界非真,那麼,就能够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触五欲六尘境界中,逐步减轻生起烦恼障的势力,因为,决定要生起烦恼的(不论是贪嗔痴怨恼恨等),还是末那识。 那麼,是可以证知自己是否已经解脱的,诸解脱圣者都是自作自证的。

因为,一旦末那能够完全接受意识以及意识所缘的各种境界是虚妄的,让烦恼现起的动力就断除了。这样的修行者,当他死後,连出生来世的动力都没有,此後三界六道再也找不到他了。

那如果是有发起菩萨心的修行者,就是末那识留著一分执著---利益众生,於三界六道中,随意受生、饶益有情。

总结: 解脱境界即是---意识藉由四圣谛或因缘法的智慧观察後,证实自己确实是虚假的,否定了自我,由於这无明的根除,第七识末那就渐渐不会为了虚幻的意识假我,而造贪、嗔、痴等诸烦恼业,而安住在烦恼障不现起的心境。
第3个回答  2013-10-07
好问题。
你在修佛吗?给你讲浅一点吧。
佛教中的解脱,有多个层次。解脱对应的是束缚。
比如说,你有个问题想不明白,心中的坎过不去,然后天天郁闷着,这就是束缚。如果哪天你忽然跨过这个坎了,心境会豁然开朗,觉得人一下子轻松起来,这就是最低层次的解脱,从牛角尖中解脱。
第二个层次的解脱是指从七情六欲中解脱,也就是说,面对酒色财气,你可以不动心了。除日常生活所需的简单物质外,不会时时想着再怎么为自己招财进宝搞异性了。他人对你的毁誉称讥也不会引起你心动了。这也算是中层次的解脱了。在修佛修道的人中,这仅仅是最基础的解脱。
第三个层次的解脱,是指对“色受想行识”的升起消亡完全了解了,也就是在甚深禅定中真正做到《心经》中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了,就有一点意思了。如果能想啥时照空五蕴都能做到,就算是“证果”了。也就是世人常说的“得解脱”了。
第四个层次,解脱生死(真正修练时,对生死的定义和平常人说的有些不同,这里从略)。知道生从哪来,死往哪去,时时处处不迷失本性,才是佛道两家追求的极至,彻底解脱!

就简单这么讲一下吧。当个笑话听吧。
第4个回答  2013-10-07

这个问题好高啊

 

解脱的境界貌似解脱者才能讲,我瞎说一下吧,更不敢用开示一词

 

解脱,指解除烦恼,摆脱束缚,从而获得身心自由。

 

佛教指摆脱烦恼业障的系缚而复归自在。在现实生活中,该词可泛指摆脱苦恼、困境等。

 

修学佛法不仅为了解脱,更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令得解脱。

 

建议从基础开始有所了解,您可以搜索“末学近一年来学佛过程中接触的资料及一些体会”

相似回答